1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建筑市场日渐繁荣,随之而来的是施工企业的杂乱丛生。作为排头兵的施工企业,既是行业快速发展的既得利益者,也是处于风口浪尖的竞争者。很多施工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也有很多企业在夹缝中求生。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施工管理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逐步形成了具有现代管理意义的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走向完善的情况下,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我们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创新,摸索适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模式。项目的施工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目标是以数字和指标来确定的最终效果:如工期提前天数,质量的优良率,安全的达标率、成本的控制和降低率、材料的节约率、机械的完好率、人工费降低率以及现场文明施工的达优率等。目标控制、目标实现的重要措施是加大施工管理。
决定建筑质量前期规划的众多因素是,设计,施工,后期维护和配套设施的建设等。建筑施工时建筑项目实体的形成过程,其中对建筑项目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施工质量。施工环节是各个建筑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点。而建筑项目的特点,是在管理和控制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因为建筑施工不像一般商品可以随意更换配件、整件或者退款等,它更像大宗产品,不轻易更换。
2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存在问题
2.1 不健全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不健全是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尤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为了满足工程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根据工作的实际要求进行数量不等的人员的配备,我们需要设置功能齐全的项目管理部门和机构来达到健全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建筑工程项目却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出现这种无管理局面的主要是因为建筑工程项目为了节省开支,于是大量削减工程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数量,引发管理部门人员的缺少,出现一人兼数职的现象。
2.2 浮于表面、难以深入的管理制度
建筑行业的相关管理制度本来是经过反复论证,由国内知名的建筑行业专家、学者、主管部门领导、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管理人员共同研究、探讨后最终决定下来的。但是很多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在下发后成了各工程单位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大多变成“一纸空文”,而没有了任何实际意义。而我国建筑行业管理工作现阶段出现的主要难题之一,也是这种浮于表面、难以深入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
2.3 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不足
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基础较薄弱、信息技术管理水平低、信息技术软件不成熟和信息技术普及率不高四个方面。因此,现在大多数工程项目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只是部分企业小规模的采用了信息技术,这严重影响我国建筑行业的信息化进程。
3 建筑施工管理作用
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的有效办法是加大施工管理。而施工管理主要是指从施工任务开始到工程竣工验收的整个过程中,为了保证施工的质量目标、投资目标、安全目标等任务的正常进行而全面组织的管理工作。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条件:施工人员、工器具、资金等实际情况,在对施工管理方法分析后,合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与管理施工人员、设备,把最先进的施工方法运用到施工现场,以有效地保障施工进度目标和安全目标、质量目标。
建筑工程现代化单位经营的过程中,针对施工技术的发展和施工技术的管理要求,施工单位的技术优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出来了。该工作作为施工单位核心的竞争力,对于施工单位开展今后的建设工作、增加施工单位的社会影响以及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等目标都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最近几年,施工单位对于施工技术的优化管理工作日益重视,针对该工作的重要性,施工单位应该从本身的管理构架和强化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等方面着手,用现代化的施工技术优化方案将企业的技术管理能力强化,从而提高施工单位自身的竞争能力。
4 建筑工程管理主要措施
4.1 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
管理理念是管理水平提升的因素之一。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不利于工作发展和进步的因素,是由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理念只注重表面层次的内容,相对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意义的研究与分析的问题上过于忽略。所以就需要结合中国国情,逐步建立和完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不要只追求片面的理论、观点和思路,针对传统的理论观念来加以创新和完善,在传统的理念上填充现代化的管理因素和思想,彻底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和发展。
4.2 从根本上加强质量管理
对存在问题的相关责任人予以不良行为记录,并予以警告,明确一年内记录两次不良行为的暂停执业资格。对依法建设、质量管理到位、实物质量好的工程和企业给予了全市通报表扬;对不按程序建设、现场管理混乱、工程实体质量差的工程和企业给予了全市通报批评。同时,明确了下步质量监管重点,确定突出保障性安居工程、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监管;监管环节上,强化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的监管,加强监督巡查,加大现场建筑材料抽查力度,开展专项抽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