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浇筑混凝土采用机械振捣,应区别于一般混凝土,根据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泵送形成的自然坡度,在浇筑带的前后各布置2台合适的振捣棒。其中,一台布置在混凝土卸料点,承担上部混凝土的振捣工作;另一台放置在混凝土的坡角处,主要保证下部混凝土振捣的密实。在浇筑过程中,易在泵送出料口形成混凝土集中堆积,因此可先振捣出料口,让混凝土形成自然流淌坡度,然后按照“快插慢拔”的原则,严格控制振捣时间、移动间距和插人深度。每振捣完一层,应随即用铁锹摊平拍实;至最后一层时用铝合金尺将表面刮平、搓毛,待混凝土面开始收水时再进行二次抹面,以防止裂缝的产生。浇筑过程出现泌水和浮浆时,必须马上进行有效处理。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捣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必须保证混凝土的振捣质量。温度监测及养护通过温度监测,保证温度满足要求。①混凝土的里表温差不宜大于25℃;②混凝土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1.5℃/d;③混凝土的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
某高层办公楼采用内降法控制混凝土的里表温差不宜大于25℃;采用蓄水法控制混凝土的上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采用砖胎膜控制混凝土的侧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某厂房设备基础采用蓄水法和木模板控制混凝土的侧面、上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某厂房设备基础采用蓄水法,由于侧面是由木模板支撑,应在混凝土终凝后、浇注完毕12h内,及时组织人员沿筏板四周砌筑180mm高、120mm厚的砖砌挡水带,混凝土浇筑完毕12h后,将水直接注人混凝土上表面,使之形成保温层(蓄水高度通过计算得出)。内降法是在混凝土中预埋冷却水管路,呈“S’’形布置。在某高层办公楼采用中40mm的镀锌钢管,水平管间距为120。m,距离四周边缘为80。m,呈“S”形布置,垂直方向分为2层,使冷水从端头进,另一端头出,从而把中间混凝土的热量带走,以保证混凝土的里表温差不宜大于25℃。测温结果显示,采用砖胎膜比木模板的效果要好得多。
测温点布置:①水平方向,沿距边30。m开始布置,纵横方向每隔6m左右布置一点;②垂直方向,在在混凝土上表面下100mm处、中间处、下表面上100mm处设置3个测温点。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按表2的监测周期、监测频率和温度监控指标进行测温,并随时反馈结果。当混凝土内外温差大于30℃时,应采取降温措施并增加监测次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测温记录及混凝土表面观感(见表3)从工程测温数据可以看出,在使用内降法控制混凝土的里表温差不宜大于25℃时,并非从开始到里表温差<巧℃时(18d)都使用,还要考虑到混凝土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1.5℃/d,这要求监控员及时采集测温数据,在满足并富有余地的情况下,尽量不使用内降法,以保证混凝土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1.5℃ld。
通过2个工程的案例的对比与分析,着重分析了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4个关键阶段,即预测温度阶段、养护设计阶段、温度监测阶段、养护阶段。本文详细介绍了预测温度的计算及蓄水法、砖胎膜、木模板、内降法4种常见养护方法的作用;分析了温度检测点的埋设及频率的要点要求;根据温度实测结果与预测的对比、混凝土裂缝的观察,进一步分析蓄水法、砖胎膜、木模板、内降法4种养护方法的优缺点及养护注意事项,并提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希望能为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