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建筑的特色及可持续发展探讨
关键词:建筑的特色;可持续发展;探讨
1前言
首先,我想谈谈建筑的地域性,所谓地域性,我的理解是:有着相同地质地貌,气候特点和社会文化特性一定范围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中,它有着相近的日照、温度、湿度、风向、风力、雨景、气候、生物等,有着相近的社会体系,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地域性建筑就是自然适应性、人文适应性、社会适应性的统一。地域性建筑受到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制约,因此构成了当地的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基本特点。我们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在建筑中同样适用。地域性建筑体现了一个地域的建筑文化的精华和特色。不同的地域特色孕育着不同的建筑文化,而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影响着不同的地域特色。比如江南水乡,岭南建筑文化,四川山地建筑,客家建筑文化,干阑式建筑文化,蒙古包,新疆维吾尔族民居,西藏的藏雕楼,北方的四合院,纳西族的井干式木楼房,西北的窑洞等等,无不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习惯,宗教信仰。同时地域性建筑又具有兼容性,它跟当时的文化潮流、政治思想、科学技术甚至社会经济是分不开的。它不仅是一个建筑物,更是一个艺术品,它的精神涵义赋予其神秘感,历史感,美学观念。所以我们建筑师在设计一个建筑的时候,不仅要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吸取精华,同时还要有创新,要做到要与时俱进。否则一味的追求地域特色,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就千篇一律,毫无特色了。时代决定着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有创造性进行建筑设计,这样的建筑才具有“可发展”的地域性文化建筑。
2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人类生存和发展与全球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生态危机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因此地域性建筑如何使营造一个舒适的空间环境,如何处理好建筑,人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将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千百年后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建筑及周围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有多方面的,有好的也有坏的,比如良好的自然通风,天然采光,注重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天然能源,注重环境与建筑的融合渗透,注重空间的适用性,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循环利用。注重保护天然环境,尽量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等等。这些都是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合理利用。对发展可持续性生态建筑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相反,如果盲目建设一些市场不需要的建筑,不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为了追求外观造型而对原地貌大挖大填、大量使用玻璃幕墙、大量的排放废水、废汽等等,这些都是破坏生态的表现。
20世纪80年代,芝加哥就建成了一座生态楼,楼内没有砖墙,也没有挡板,而是在原来设置墙壁的地方种植植物,把每个房间分开。充分的把绿色环境引入建筑空间中。恩格斯指出:“自然的历史和人的历史是相互制约的”。因此,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关注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尊重自然规律,运用可持续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绝不能以破坏地区环境品质和未来发展所需的生态资源为代价,应注重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能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可持续发展建筑环境。既然生态化已经成为当代建筑师必须考虑的问题,那么如何使建筑生态化也是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绿色革命的口号由来已久,可持续发展原理的设计需要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对健康的影响,对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因此生态建筑又称“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生态建筑的发展已经从早期的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的对能源的关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曾提出过:“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更进一步说明了专家学者对能源的再生利用的提倡和期盼。建筑要想生态化,本人有一些想法,提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同时也是对建筑生态化的几点建议:
⑴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减少不必要的建设和重复建设。大家知道,这几年的房地产开发非常火爆,大量的土地被开垦,可是能真正适合老百姓居住的又有多少呢,过量的大户型甚至豪华别墅设计,加上投机的炒房行为推高房价,普通老百姓根本就买不起,造成大量买房的不住、需住房的买不起的现象。好在政府及时调整方针政策,限价房和国六条的出现及时调整了房地产开发中的不良风向。
⑵节约能源,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尽量采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巧用空间布局减少能源损耗,也可多采用太阳能、地下热能、风能等新型能源。同时尽量使用新型材料、新型设备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在设计中尽量保留原有地形地貌,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要有机融合在一起,对“三废”要合理排放,尽量能循环利用。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环境。
⑷人为因素的影响。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不知不觉的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为保护环境,我们要加大保护环境的宣传,要营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社会氛围。
⑸建筑师的职业道德。建筑师在整个建筑设计中,对建筑的人工环境,自然环境都要有充分的考虑。对能源的节约和再利用,甚至对整个地域的建筑环境都是亲手操控的,因此,建筑师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的正确理解直接影响到建筑建成后的建筑及建筑环境的生态化。当然这方面建设单位的要求有时候也是影响我们建筑师决策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是我们要据理以争,最大限度的做到问心无愧,大部分是相互理解并可以达到目的的。
建筑具有了地域性,生态性,节能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这样的建筑是不是就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建筑了呢,当然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可是别忘了建筑还是一件艺术品,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地区,我们去过后留在我们大脑里比较有清晰印象,具有地标作用的建筑,那才是最成功的建筑。即我们所说的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建筑的基本特征就是人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形态和最少的笔画来唤起对于它的记忆。比如埃及金字塔,悉尼歌剧院,天坛祈年殿、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明珠等。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建筑师融合了优秀的地域文化精华,再加上了时代元素,运用传统审美意识和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的方式,创造性地设计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又有现代主流文化品味的地标性建筑。它具有超前性,唯一性和排它性。更是一个区域环境,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是社会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的一个平台。
3建筑的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能期望现代人像小农经济时代的人那样四代同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不能指望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仍然跟从晨钟暮鼓的节奏。那么,我们又怎么能让四合院和胡同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呢?在对过往生活方式的怀旧情感中沉湎于过去的建筑形式,忘记了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使我们的设计失去了时代的特色。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改变,人总是离不开土地及土地上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讨论决定特色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土地格局和自然过程。前者包括山水及自然资源的分布状态,而后者则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流,诸如风的过程、水的过程及动物的运动和植物的生长。古代任何民族曾通过占地术,即通过阅读大地的肌理或格局,通过辨析自然过程,甚至跟踪动物的运动轨迹来取得建筑对自然力的适应,在中国甚至直接用两种最主要的自然过程(风与水)来命名这种占地术。
最终使建筑认同于所在的土地及其土地上的自然过程。而正是这种认同,才使建筑有了地域的个性,有了地域的特色。现代地理学、水文学、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城市及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本可以使设计师对土地的格局及其过程的理解比我们的祖先理解的更加透彻,从而使我们的设计更具有地域的特色。无论古代和现代,土地的格局和过程是相对稳定的。只要承认土地是有空间分异的,那么,潜在的建筑和景观的地域特色应该就是永恒的。只是在不同的技术条件下,这种地域特色会有不同的表现,所以,这就必须涉及影响特色的另一个变数。
技术在建筑特色的形成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反映和动力,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技术也决定了人们认识和利用土地及其过程的效率,决定了建筑认同于土地及其过程的方式。所以,要使技术对特色有积极的贡献,我们不得不依赖于形成建筑与景观特色的一个本质性的限制条件,那就是:生活性。在技术“万能”的时代,生态性原则是最终决定建筑是否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试金石。为了实现一个同样的目的,是否能用最少的能源和资源的投入来获得同样或更好的效果,同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小,这便是生态原则的精髓。而至于这个“同样”的目的是否合理,则取决与此时此地的人的价值观以及这种价值观下的生活方式。如,为了实观同样的舒适度,设计师可以通过全封闭建筑加上人工的集中空调和照明系统来实现,也可以采用更简单的自然通风和光照来解决,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不生态的,而后者是生态的。那么,基于后者的设计特色是有意义的,而基于前者的设计特色是空洞的,没有意义的。在这里,生态性优先于单纯基于技术而决定的形式的特色。进一步讲,如果设计不但用直接的途径充分利用了自然过程和能源,同时能用现代技术更高效地利用和转换自然过程和能源,如利用风和水来发电,收集太阳能来加温或制冷等,从而使人类为满足生活需要而对环境带来的冲击减少,那么,技术强化了设计的生态性。由此而形成的特色是有意义的,它会同时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
4结束语
我国领土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气候多样,各个地域之间的发展均不相同。而建筑作为一个地区的产物,总是与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相适应的。由于各个地方的地形地貌,人文环境,风俗习惯,气候条件以及建筑所处区域的现有环境均不相同,所以各个地方的建筑形式均不相同,各有特色。同时建筑又是时代的产物,所以说地域性建筑又具有时代性。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能源消耗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节能也是建筑师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同时建筑的生态性也早已引起学者的重视和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