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本文从城市公共设施的引导作用来分析,通过居住空间的落实,进行回归性研究分析问题的核心,以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1城市公共设施对居住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1.1引导居住空间开发时序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是居住区开发建设的基本要素,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时序决定着开发的时序,也是择居人群的重要导向之一。济宁市由于城市建成区范围较小,以及城市公共设施分布较为集中,居民多以公交加步行和自行车等方式出行为主。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应结合公交网络布局,在主要公交换乘中心周围布置保障性住房。如何利用本区域的优势完成对受保障对象的就业安置是居住空间布局首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公共设施,导向,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济宁

  中低收入住房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不仅在我国,在发达国家同样存在。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渊源以及中低收入人口数量等因素的差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不是唯一的,国外的经验只能用来借鉴而不能简单照搬。本文从城市公共设施的引导作用来分析,通过居住空间的落实,进行回归性研究分析问题的核心,以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

  1 城市公共设施对居住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1.1 引导居住空间开发时序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是居住区开发建设的基本要素,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时序决定着开发的时序,也是择居人群的重要导向之一。同时,城市公共设施又会根据相应地段与居住人群而建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形成对择居人群的二次吸引力,逐步形成功能完备的社区。免费论文。

  1.2 对城市地价起决定作用凡是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的地段,都对择局人群形成强大的吸引,其地块价值也相对较高。从公共设施完备到人群聚集、地块价值的提高,再到公共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城市公共设施配套的完善和便利程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块的价值。

  1.3 参与社会网络构建城市公共设施中的道路、公交网络以及服务设施对于城市居民的出行、生活、交流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居民社会网络构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随着社区文化、结构、层次的明晰化和固定化,对于设施的选择和建设重点又起到筛选作用。因此,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对于居住环境的层次、文化品位、阶层关系等有着预设作用。

  2 城市公共设施的导向性分析2.1 交通可达性需求城市道路和公交网络的完善程度决定了人群的出行方便程度,进而影响其对城市资源的利用以及人际交往圈层的范围。低收入人群等城市相对弱势群体在占有城市资源方面原本就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尤其在私有化交通工具日益发达趋势下,更处于一种不利地位。由于资源的分配不均,高收入者对城市交通设施的占有比例将大幅增加,从而将低收入者进一步推向边缘,形成了公共设施占用中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所以,受保障者对公共交通便利程度有着更高的诉求,住所周边的公交网络成为人群的主要出行节点,与公交站点之间的步行距离直接反映了出行便利程度。济宁市由于城市建成区范围较小,以及城市公共设施分布较为集中,居民多以公交加步行和自行车等方式出行为主。而济宁市北湖新区的建设和东部中心的拓展,必将导致的城市建成区的“跨越式”扩展,结果将是步行与自行车出行的比例将急剧下降,受保障对象的出行劣势将快速呈现。

  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应结合公交网络布局, 在主要公交换乘中心周围布置保障性住房。在旧城区中,越是居住条件好的地段其公交系统越发达。基于目前老城逐步疏解的趋势,济宁市一方面可以加大已建设保障性住房区域的公交网络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对原繁华地段整合,政府可以集中调换与回购其住宅以用作租赁性保障住房。就北湖新区和东部新区而言,从保障性住房的选址阶段就应重点考虑将其选在交通便捷的地域,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网络的优势,以保证受保障群体的长期受益。

  2.2 区域就业需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生产的服务条件,同时,公共服务设施由于其行业特性需要大量的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起到对社会劳动力的配置作用。旧城更新改造的居民迁往新区,打破了原有社会网络的支持,虽然有了住房保障,但是在收入来源和交通成本的影响下,其生活品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这方面在国外的建设实践中已被证明。

  济宁市北湖新区的起步以及东部新区的拓展将孕育出南部中心和东部中心,必然形成分别以两个中心为基础的公共服务网络。如何利用本区域的优势完成对受保障对象的就业安置是居住空间布局首要考虑的问题。理想化的选择是结合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和公交换乘枢纽集中布置保障性住房社区,其他社区临近公共服务设施地块分散布置保障性住房,便利受保障对象就近就业,统筹安置、定向选址,以达到合理的居住空间结构。

  2.3 文化生活需求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是否健全、利用是否充分、服务范围是否广泛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社会功能的发挥,也影响到群众文化生活品质的提高,特别是社区中心更是区域的文化生活的集散地,所以对于住区居民来讲,能否方便的共享这种资源直接影响其生活水平,甚至影响其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

  济宁市旧城区居住密集,公共设施配套完善,且受到早期“单位制”和居民购买能力的影响,多被中高收入群体占用且地价较高,在这一区域建设保障性住房的余地有限。随着城市行政中心南移,将带来新区的发展和内城的整合,鉴于此,结合旧城和拟建新城公共设施布局保障性住房是现实的,也是必要的。

  2.4 有效引导社会网络的同构社会系统被视为一种依赖性的联系网络,社会成员按照联系点有差别地占有稀缺资源和结构性地分配这些资源(Ruan 1993)。免费论文。其中和居民最为密切相关的是社会支持网络,也是微观社会网络分析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前三项需求均是社会支持网络的基础性构成要素,均与城市公共设施布局和完备程度相关。低收入人群的社会网络是相对低水平的,处于社会边缘的状态,保障性住房如不能从社会网络特别是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保障上给予受保障人群以更多的支持,就无法给予其社会活动和生存能力的保障。免费论文。迁往郊区、新区的居民以及其他受保障人群,得到的是住房实物支持,而原有的社会网络却几乎不复存在,其生活水平并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改善。因此,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设施的作用和引导是其社会网络特别是社会支持网络重新构建所必需的。

    基于以上观点,济宁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必要在旧城疏解和新区发展中重视受保障人群社会网络的构建和优化,在保障其居住权利的同时为其生活、交往以及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旧城疏解中,结合原有公共设施用地配建住房,将危旧房集中地段更替为相对较高容积率的住房,用以还迁和增设保障性住房;对于原有设施和环境较好且其原居民迁出的地段,政府采用回购的方式予以保障低收入人群。新区建设中,在居住用地规划布局前就应充分考虑保障性住房利用城市公共设施的便利性,重点以临近公共交通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地段作为选址参考,在政府收益与社会保障之间取得平衡。

  3 结语居住空间布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保障性住房建设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对其研究要落到实体物质空间上,以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城市公共设施为导向、如何优化与合理布局济宁市旧城和新城保障性住房的措施,以期对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方面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宏著.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社会网络[M].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聂兰生,邹颖,舒平著.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3]焦怡雪,伊强. 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比例问题的思考[J]. 城市规划,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