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建筑施工行业得到了显著发展,但是建筑结构在使用当中会不断遭受到外力损伤,一旦出现这些损失,将使混凝土抗碳能力大大降低,容易使钢筋出现腐蚀,影响其耐久性与稳定性。为此,本文针对应力损伤,对混凝土抗碳性能影响进行了分析,对评估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有一定借鉴意义。 

  对于一项建筑工程来说,其使用寿命是衡量其价值最重要因素,也是基础建造工程中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为此,加强对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研究是提高建筑结构稳定性重要工作,下面就对其进行具体试验研究。 
 
  一.试验方法与原材料 
 
  (一)试验原料 
 
  在开展试验之前,首先要准备好试验应用到原料,本次试验采用原料有水泥、细骨料(天然河砂)、粗骨料(碎石)、减水剂等。其中,水泥采用是PO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细骨料细度模数在2.4~2.6之间,使用河砂密度在1390千克每立方米;使用粒径在5.0~25.0mm连续级配性碎石;应用高效聚羧酸性减水剂,减水率为20%。 
 
  (二)原料配比 
 
  本试验中各种材料使用都要遵循特定配比原则,配比方式为:水泥:水:砂石:石子:减水剂=2.000:0.400:1.635:3.245:0.005,使用试件有成型,尺寸为150mm×150mm×150mm试件,主要应用其做碳化试验,成型100mm×100mm×100mm试件主要用来对立方体抗压强度进行测定,模块在一天以后拆除,并且上述所有试件都要进行28天养护以后才能使用。 
 
  (三)预制损伤 
 
  在对试件完成了28天养护以后,对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试验,试验后强度是40.2MPa,使用砂纸对棱柱边角进行打磨,将基准件标记为D1;对选择试验进行轴心强度测试,测试值为32.6MPa,在预制损伤试件加载同时,应用超声波对混凝土初始化速波进行测量,距离为300mm。对每一个试件采集4次,并计算出试件超声波速率。此外,要对试件进行连续加载,对荷载进行控制,确保其抗压强度在20%~50%,完成一次纵向加载以后就要进行横向加载,间隔4~6个加载过程后进行卸载停滞,1小时以后再使用超声波对试件应力损伤进行检测,计算出混凝土损伤程度,计算公式为: 
 
  (1) 在上面公式中,D表示是试件损伤程度; 表示是试件能够承受超声波速度,单位为km/s; 表示是没有应力试件超声波速度,同样用km/s表示。 
 
  通过对加载应力控制,可以使试件损伤度平均分布在1~0.20之间,并且在停滞1小时以后,试件会趋于稳定。完成了预测损伤,选择出损伤试件为:0.004,0.11,0.18以及0.25分别标记为D0,D1,D2,D3,上述试件损伤度误差要控制在±0.02,最高不能超过这个限度,试件数量不能低于4块。 
 
  二.试验结果与分析
 
  (一)损伤程度不同混凝土碳化规律 
 
  参照GB/T60095―2010规范标准,对不同损伤度混凝土试件碳化深度进行测定,混凝土碳化深度会随着周期变化规律呈现出图1变化趋势。通过下图1变化规律可以了解到,应力损伤混凝土试件碳化变化会随着深度变化规律而改变,并且在相同变化周期内,碳化损伤度增强受碳化深度影响,两者呈正相关。 
 
  (一)初始化应力损伤对混凝土碳化性能影响 
 
  通过上图1可以了解到,损伤度不同混凝土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其深度数值变化也是不同,能够对多项函数进行拟合构建,通过对比分析可知,拟合函数越高,其对混凝土碳化越会产生影响,所描述应力损伤混凝土碳化深度会伴随时间呈现出趋势: 
 
  (三)应力损伤对混凝土性能影响 
 
  公式中c表示函数拟合系数,对公式(3)进行再次拟合,能够得出系数c与相关系数R2值。
 
  公式中X2表示自然碳化深度值;Xk是加速碳化深度值;C2是二氧化碳浓度。tz是混凝土碳化时间,tk是混凝土加速碳化时间,b是常数。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应力损伤对混凝土抗碳性能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上述试验得出最终结论为:基准混凝土试件呈现出变化规律相同,碳化深度时间变化规律与指数形式相符合,碳化深度增加,损伤度就会增加;应力损伤对混凝土耐久性有较大影响,在损伤度达到0.25时,碳化时间仅为基准混凝土0.35。 
 
  参考文献: 
 
  [1]陈树东.荷载与环境因素耦合作用下粉煤灰结构混凝土劣化规律与寿命预测[D].东南大学,2010. 
  [2]刘蒙,史才军,何富强等.长沙地铁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及使用寿命预测研究[J].混凝土,2012(3):62-65. 
  [3]储洪强,蒋林华,张研等.基于灰色理论预测电沉积处理后混凝土抗碳化性能[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2):170-175. 
  [4]吴建华,邓少桢,张加运等.水泥基渗透结晶材料对提高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影响研究[J].混凝土,2011(10):85-86. 
  [5]季锡贤.水泥混合材品种和掺量对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2010. 
  [6]徐飞.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定量设计及其服役寿命研究[D].广西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