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景观这个卖点,在广告的吆喝声中,一直备受关注。尤其在今年,环境问题已是城市目前购房人关注的首要问题了。有“家”要有“园”,二者必须合二为一,否则,便被判为过时的住宅产品。但是,广告怎么吆喝环境景观?环境景观这个“园”究竟怎么做,做成什么样为好?实在需要认真深入地研究总结。我认为,没有最好的景观设计,只有最贴切的景观设计。最贴切的景观设计,就是在那个具体的地块上,讲究天人合—,建筑与环境相统一的设计,才能使住宅小区独具特色,焕发个性魅力。

  我考察过中国许多优秀建筑,但许多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不少问题。诸如:环境景观与建筑单体缺乏共同语言;环境景观雷同化、西洋化;环境景观过于艺术园林化;环境景观缺乏VI识别系统及主题性标志;设计公司对环境景观缺乏深度的文化认识,忽略对公共艺术的设计,偏重景观的平面设计,忽略景观的立体设计。

  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这跟我国的教育体制有关,我国教育体制的建构,相当程度是仿照前苏联,我们的建筑学系,在西方叫建筑环境系,而我们没有把环境这个概念纳入到建筑中去。叫法不同,当然课程设置出不同。中国的建筑学系没有开设环境景观设计这门课,只是近两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博士的俞孔坚回国后,才在北京大学创办了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近两年,极少数学校尝试开设景观设计这门课,但又很少涉及住宅的景观设计。由于景观设计在中国缺乏高等教育的支持,那么,在建筑的实践过程中,建筑规划设计与建筑的景观环境设计是相脱离的,往往是建筑规划设计完成后,景观设计单位才姗姗介入;有的小区是楼盖好了以后,才去做景观设计。其实,这个时候已经无法做好统—的景观设计了——建筑吹箫,景观打锣,充其量叫做有设计的绿化而已;国外环境景观设计叫地景设计,是先期介入地块,至少与建筑规划设计同步。其次,再看景观设计队伍。国内的景观设计单位一般隶属于园林部门、林学院、农学院或艺术院校,他们对园林艺术或公共艺术有一定的造诣,但对建筑缺乏研究,更没干过屋顶花园之类的活儿,让他们进行建筑的环境景观设计,只能边干边学——草鞋没样,边打边像。国外的最观设计公司已嗅到中国景观设计的巨大市场,美国的贝尔高林、EDSA,还有新加坡、日本等国的景观公司纷纷登陆中国。他们所受的教育,虽然能较好地理解景观与建筑的关系,但又缺乏对当地的文化习俗、审美趋向、居住文脉以及市场成本接受度的了解,往往对接不到审美的文化认同,就算能悟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的诗句,但能找得着“看《左传》往右翻”的感觉吗?接下来是房地产老板御用的某些广告公司,同样是找不到景观设计的深刻理念。于是,只好苍白地吆喝:“这里的绿化率高达50%,给你一个绿化大的公园”,或“给你一个绿化生态空间”,再顺口一点:“美然香榭里,再版法兰西”。

  那么,怎样把住宅小区的环境景观做得更好、更贴切,让景观与建筑相统一,让景观从建筑里生长出来,和谐共生,让景观更有地域文化的支撑力呢?我认为,做好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首先要去深入了解两个背景:其一,时代经济发展背景特征;其二,地域文化背景特征。房子是盖给现代人住的,环境景观是营造给现代人享用的。现代人回到自己居住的小区;主要解决两个“再生”问题:一是体力再生,二是脑力再生(亦是社区智能化主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模仿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那是向后看,忽略了我们的时代特征。传统园林景观概念源于农业社会,强调的是观赏休闲性,是封建社会士大夫、有闲阶级,将自己门前屋后理想化的产物。如果一味地克隆西洋园林景观设计,则缺乏创新,忽略了地域审美特征,很难令人产生亲和力与归宿感。我们的时代主流,仍是以大工业时代为背景的主流,尚没有完全达到信息时代的多元化,个性化阶段。因此,我们的景观设计,应以康体型景观设计为主,关注人的心身再生、人的参于性,即体力、脑力能在一个好环境中迅速得到恢复,第二天更精神抖擞地投入工作。理解了景观的设计背景,再去掌握景观设计的主要原则,即景观设计的地域性原则,景观设计的使用为本原则,景观设计的物美价廉原则。

  最后,去理清环境景观的几个功能层次:使用功能层次(主要针对儿童与老人),审美功能层次(主要针对中年人),生态功能层次(对环境景观整体把握,对可持续性发展的把握,对低耗、节能、高效的把握,对环境景观服务的终极目标——健康与舒适性的把握。如果脱离了这—些,任何豪华与艺术的设计就是多余和奢侈的)。只有提高对景观设计的深层认识,才会酿制出丰富的景观文化内涵,才能在广告中对环境景观的卖点吆喝出精彩,才能使环境景观真正成为住宅小区独有的、不可超越的卖点。

逸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