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是生活中产生的令人不快的声音,它干扰人们正常的工作、睡眠和娱乐,甚至会影响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公路交通噪声是指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所产生的噪声,交通噪声在现代生活中是很普遍的、最难避免的噪声源,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交通噪声污染的防治越来越受到道路设计者和使用者的重视。
1交通噪声的产生及特性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碰撞、汽车自身零部件的运转(如发动机、排气管等)以及偶发的驾驶员行为(如鸣笛、刹车等)都是产生噪声的原因。 交通噪声是宽频带的,即含所有可听范围频带的能量。
交通噪声具有不确定性。由于交通量、汽车种类、行驶速度以及一些偶发的驾驶员行为都直接影响交通噪声的大小,故对于同一地点来说,在不同的时刻其噪声声级是变化的。
交通噪声分析应考虑车辆产生最大噪声的交通条件,和最干扰公路两侧居民的交通条件,通常选用昼高峰和夜高峰两个时段来分析交通噪声的影响。
2公路交通噪声的防治措施
针对交通噪声的声源、传播及受声点3个关键环节,有多种措施可降低交通噪声对受声点的影响,在此我们称之为降噪措施。
2.1针对声源的降噪措施
2.1.1选用低噪声路面
一般来说,汽车行驶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比行驶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噪声要低1~3dB。近年来欧洲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对低噪声路面的试验研究,外露集料表面的低噪声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降噪特性可与传统的沥青路面相媲美,而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降噪效果更为明显,可降噪2~8dB。因此,使用低噪声路面可有效的降低公路交通噪声污染。
2.1.2运用交通管制措施
禁止鸣笛,某时段内禁止大型车辆在敏感路段通行,调整交通信号使交通流顺畅因而车辆不需经常停顿等交通管制手段对城市道路的降噪效果较为明显,也易于采用,但这些措施不宜于野外公路,以免明显降低车辆速度和道路使用的方便性而影响野外公路的使用。
2.2针对噪声传播途径的降噪措施
2.2.1在公路与受声点之间设置声屏障
声屏障是一个降低公路噪声的重要设施,也是道路设计者经常采用的降噪措施,对距公路200m范围内的受声点有非常好的降噪效果。声屏障是一个明显干涉声波传播的阻挡物或部分阻挡物,它可以阻挡声的传播而形成一个声影区(如图1所示),其降噪效果随声程路程差的增大而增加,如图2所示。一个足够高和长的声屏障可以对处于声影区的受声点降噪5~15dB(分贝)。
声屏障的形状和材料种类多种多样,可以用土、砖、混凝土、木材、金属和其它材料来构筑,修建声屏障除考虑其降噪作用外,还要注意其经济实用,并与其所处环境相协调做到视觉满意。郑州至洛阳高速公路使用了砖混式隔音墙(图3为砖混式隔音墙的局部结构图),洛阳至三门峡高速公路设计了轻型泰柏板隔音墙(图4为泰柏板的结构图)。
虽然声屏障的降噪效果明显且易于修建,但声屏障的使用也是有局限的,因为声屏障要起作用必须有足够高和长来挡住道路的声源,声屏障对山坡上的居民或距公路较近的且明显高于声屏障的受声点是难以起作用的。另当受声点分布太散时,修建声屏障会明显增大投资而作用并不明显。
2.2.2在公路受声点之间种植绿化林带
有关资料表明,非常稠密的树林(在声源与受声点之间没有清楚的视线),且树林高度高过视线4.5m以上时,树林深入30m可降噪5dB,如树林深入60m可降噪10dB,树林的最大降噪值是10dB。
种植林带险具有降噪作用外,还兼有绿化美化环境的功能,但会大幅度提高公路用地范围,当公路经过荒山丘陵地区时,该方法较为实用,由于我国耕地紧张,所以当公路途经耕地时,该措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2.2.3增大公路与受声点之间的距离
因为噪声强度自声源开始随距离衰减,所以增加噪声源和受声点之间的距离,可以有效地减少噪声的影响。在公路选线时,应充分考虑公路交通噪声污染问题,尤其对《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中规定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2类标准的学校教室、医院病房、疗养院住房和特殊宾馆等噪声敏感点,应先估算其噪声声级,如通过设置声屏障无法解决噪声污染问题,就需考虑调整线位,增大线位与敏感点之间的距离,降低敏感点的噪声声级。
例如京珠国道主干线驻马店至信阳段高速公路初步设计纸上定线时,线位在K48+600处距刑庄小学55m,估算噪声超标12dB,拟采用声屏障降噪,后经实地踏勘,发现该校教室为教学楼,设4m高的声屏障只能降噪8dB,后经局部调整使线位距学校85m,这样再设置声屏障就可以解决噪声问题。
2.3针对受声点的降噪措施
通过对敏感建筑物采取一定的措施,也能达到降噪目的。
如对山坡上的房屋加高院墙,给朝向公路的窗户安装双层窗等都有明显的降噪效果,但这些措施的实施直接影响了建筑物的采光、通风等,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
在国道312线叶集至罗山段公路初步设计中,对公路两侧噪声超标不超过5dB且分布较散的敏感建筑物,采用的降噪措施就是对朝向公路的窗户安装双层窗。
总之,有多种措施可以降低公路交通噪声的影响,但每种降噪措施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我们应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分析,选择最适合的一种措施或几种措施并用,以达到降噪要求,降低公路交通噪声污染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