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高校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建设,中心要求是高校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都应渗透和贯穿思政教育,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以《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为例,深入阐述了“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充分挖掘和深化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

关键词:专业课;课程思政;思政元素

1引言

高校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要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造就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专业素养和过硬本领,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这就要求高校的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包括课程及各类实践环节都应渗透和贯穿思政教育。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发挥最大化,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轻德现象[2]。《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核心课程,承担着专业引导的重要作用。应积极探索该课程的思政建设内容,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充分挖掘和深化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着重提升教师自身素养,在教学方法优化上进行研究与实践,在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提升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实现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引领。

2前期调研与存在问题分析

2.1课程思政建设前期调研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是否有效,首先取决于前期调研的合理性和全面性。重点对“受教”主体———学生进行研究。“0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思想观念存在差异;一套成熟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不一定适合所有专业、所有高校。为此,结合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思想特点,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在开课前,针对学生关于“课程思政”的了解与建议进行调查,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调查对象为唐山学院2016级环境工程专业全体学生,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统计结果显示:84%的同学对“课程思政”了解不多甚至不了解,86%的同学认为在除思政课以外的其他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比较重要或非常重要。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教师采用案例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进行授课。有部分学生提出了针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这门课适宜引入的思政元素,如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通过与学生进行访谈也反映出,很多学生对“课程思政”相关内容不甚了解,但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适当引入思政内容,进行价值引领是十分必要的。可见,学生对“课程思政”并不排斥,有接受教育的意愿。学生更希望教师选取与专业相关,同时具有前沿性、育人性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优先运用学生更喜欢的形式,如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

2.2存在问题分析

调研发现,目前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容易出现一些误区:一是错误的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进行了同义转换,把立德理解成生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机械地进行附加式、标签式的道德输出。二是耗费大量课时进行思政教育,导致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功能消解。三是教师对“大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认识不足,没有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计划,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创新。

3结合专业课特色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对调研结果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有助于科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应尽量避免“课程思政”建设泛化,走出实践误区,防止“课程思政”改革出现走形式和粗放冒进等现象。通过提升教师政治素养、修改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梳理思政元素和优化授课方式,回归新时代高校德育的初心和使命。

3.1多举措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政治素养

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名词,还意味着师德,而师德并不是有教师的头衔就具备了,这需要教育者持续先受教育[3]。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政治素养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效果。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应具有持续性和针对性,特别是要贯穿于青年教师培养的全过程。通过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党员学习日活动、教研室集体备课、安排教师研修,对专业课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师德师风教育、学术诚信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充分运用入职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等手段,对青年教师进行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教育。此外,专业课教师还应加强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思想交流及教学沟通,拓宽德育知识,提高德育教学能力。通过全体教职人员的协同合力,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

3.2完善教学大纲,做好顶部设计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在授课前应明确课程思政培养目标,从顶部设计出发,有针对性地修订和完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组成员对照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围绕《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充分讨论。本着既考量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又考量价值引领的原则,着重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修订,以满足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要求。目前的教学大纲中包括教学目标1和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1是专业目标,教学目标2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指挖掘课程蕴含的育人因素,包括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健康的审美情操、探索创新的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

3.3深挖专业课思政元素,适时引入课堂教学

不同类型的课程有不同的知识体系和语言表达形式,育人价值涵纳度存在差异。授课教师应立足课程自身的特点,梳理有助于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知识点,深挖这些知识表层下被忽略和弱化的潜在思政元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中多数知识点都渗透着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在宣传和贯彻环境保护、绿色可持续发展、资源循环型经济等理念上具有无法替代的教学优势。通过搜集、总结“绿色、共享、生态、环保”等思政元素,开展生态文明理念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危机意识,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关系。此外,要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教育元素融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心。重点搜集能够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团队意识及责任意识的教学案例,形成可供参阅的案例集。对可用于《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分类和归纳整理,结合专业教学内容,按照“每四个学时至少一个思政教育要点”的要求,探寻德育和智育有机衔接的方式和恰当的融合点。值得注意的是,应避免将这些思政元素简单嵌入课程,要对二者进行生态重构,通过精细的浸润式融合,达到“1+1>2”的教学效果。

3.4教学方法的新尝试

第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选取符合学生思维特点、成长需求的课堂教学形式。无论是传授科学知识、思维方法还是传播科学精神、人文情怀,都需要学生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营造开放、平等、互动的课堂环境,采取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4]。通过预留小组作业,让学生针对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综合利用这一章搜集相关案例,制作包含思政教育内容的课件,每组派一名学生进行约15min讲解,并录制课程视频,之后教师再针对本章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说明。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被充分调动,有助于学生更广泛、更深入地理解本章内容,同时也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政治素养。第二,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让学生带着一系列问题去主动探究专业知识,实现价值观的自我完善。从华北地区水体污染、大气雾霾、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入手,运用探究式、体验式方法开展教学。以实习、实践环节为载体,通过唐山市尖子沽生活垃圾填埋场的认识实习,了解垃圾卫生填埋的全过程;通过参观南湖凤凰台,了解垃圾山的修复治理工作,思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第三,教师要有捕捉育人时机的敏锐意识。以时代感强的、丰富而鲜活的内容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含量和信息含量[5]。聚焦时事热点,充分利用如重要会议的召开、重要纪念庆典的举行、重要赛事举办、国家妥善应对难事等时间节点进行德育教育。重大事件举办期间,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氛围[6]。掌握好这些育人契机,结合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契合教育对象的心理,有助于教育效果的提升。

4效果反馈

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其育人效果如何,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获得感为评判标准。针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思政授课情况进行了学生访谈。参与访谈的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将思想政治融入课堂,能使课程内容更丰富、更生动。很多学生对老师上课所讲的案例记忆深刻。作为授课教师,同样感觉到适当融入思政元素后,课堂学习气氛更好了,学生上课抬头率、主动举手发言率均有所提高。学生们还会利用课余时间针对环境保护、资源再生利用、垃圾分类等热点问题与教师进行讨论。

5结语

雅斯贝尔斯曾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进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思政”建设探索,正是在深入挖掘专业课教育的潜在育人功能,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方面都得到发展。本文结合前期调研结果与存在问题分析,深入阐述了“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提炼并推广教育教学典型经验和做法,以期为后续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起到示范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朱培霞.教育者先受教育的依据和实现路径[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1):34~38.

[4]张威.高校自然科学课程体现思政价值的意蕴及路径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6):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