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管道布置和敷设

    1.1.1 管道宜在吊顶、管窿、管井内暗设或嵌墙敷设。墙内嵌装可分为直接
嵌入和加套泡沫保温管后再嵌人两种方式。管道不宜浇注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梁、
板、柱、墙内。嵌装管径不宜大于32mm,嵌墙槽的深度一般为W=管外径+20mm ,
宽度为De+40~60mm。凹槽应平整,不得有尖角等突出物。管材应首先固定在凹槽
内,液压试验合格后用1 :2 的水泥砂浆填补。

    1.1.2 给水管道明装时,一般应加轻质保温材料护套,起到防止紫外线辐射
和隔热保温的作用,PEX 管在冰点以下温度时不会冻裂,但管内仍可能结冰。

    1.1.3 住宅内冷热水管道。当管径De≤25mm时,可采用分水器集中供水并以
最短距离到各配水点。分水器一般应配置分水箱,其中心离地高度宜取:冷水管
为:1.0 米;热水管为:0.45米。各分路的出水管端部应安装铜质球阀或闸阀。

    分水箱一般应设立在墙内,分水箱出来的PEX 管进入楼面时配用弯管卡,分
水器可以串联使用,以增加输入和输出的管路。

    1.1.4 当热水管管径D ≥25mm时敷在吊顶、管井、管窿内暗管及明露管段,
宜采取保温措施。在可能受阳光照射的明装段应采取蔽光措施。

    1.1.5 管道穿越楼板、屋面,穿越部位应是固定支承点,且应有严格防水措
施,管道穿越墙、梁、柱时宜设套管。

    1.1.6 管道不宜穿过伸缩缝;当一定要穿越时,在穿越部位应设置防沉降或
防伸缩措施。给水管道应避开烟管、风道,并远离火源。

    1.1.7 管道与热源距离不宜小于1.0m,室内明敷管道距家用灶具不得小于0.4m.
当管道与燃油、燃气等明火加热设备相连时,其连接部位应配置耐腐蚀金属材料
管件。与热水器相连时,热水器出口与管道间应有500mm 长的耐腐蚀金属管。

    1.1.8 管道穿越水池,水箱的进出水管至阀门间管段,应采用耐腐蚀金属管
材。

    1.1.9 设置在公共场所的给水管道,宜敷设在管道井内,当无管道井时需明
敷时,宜布置在用水量大的卫生器具的墙角、墙边或柱旁。

    1.2 管道补偿和支承

    1.2.1 “卫士”PEX 管的线膨胀系数比金属管道的线膨胀系数要大,在设计
过程应考虑以下补偿措施:

    1.2.1.1 在安装长距离的水平管道时可采用方形补偿器或“Z ”形管段加以
补偿,也可以设置伸缩节加以补偿(一般定义:热水管道为3m,冷水管道为6m)。

    1.2.1.2 长距离的水平敷设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固定支承点及滑动支承点,管
线在管卡上不能硬性固定,允许有膨胀和收缩的余地。在与支管接通的三通接头
处必须安有固定支承点,以免使支管受到横向膨胀力。

    1.2.l.3 对于嵌装在墙内作暗管的管道,应考虑其在墙内的热膨胀。可以在
管道外加塑料波纹套管,也可以将暗槽加深10-20mm ,以保证墙面与管道之间有
10mm厚以上的水泥层。

    1.2.2 管道因水温介质或环境温度变化,其伸缩长度应按4.2.2-1 式计算确
定:

    △L=△T·L ·α(1.2.2-1 )

    式中:△L 一管道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伸缩长度(mm)

    L 一计算管段管道长度(m )

    △T 一管道计算温差(℃)

    α一材料线膨胀系数(mm/m. ℃)一般取:0.15

    管道的计算温差按式:1.2.2-2

    △T=O.65△ts+O.1O △tg(1.2.2-2 )

    式中:△ts一管道内介质温度最大变化值。(℃)

    △tg—管道外介质温度最大变化值。(℃)

    1.2.3 管道系统应尽量利用管道转弯,以悬臂端(自由臂)进行自然补偿。
最小自由臂长度按1.2.3-1 确定:

    式中:Lz一最小自由臂长度(mm)

    △L —自固定支承点起到转弯部位臂长的伸缩长度(mm)

    按本规程(1.2.2-1 )公式计算。

    De一计算管段的管外径(mm)

    K 一材料的比例系数,一般取:K=20

    注按式1.2.3-1 计算的最小自由臂长度,不宜大于11.11 表四的规定。

    1.2.4 热水管道支架应复核其支撑力,并应大于管道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膨
胀力。管道膨胀力的大小可按式1.2.4 记算确定:

    Fp= σR.×A (4.2.4 )

    σR=α×E ×△T ×103

    式中:Fp一膨胀力(N )

    σR 一热应力(N/mm)

    A 一管道截面积(mm2 )

    △T 一使用平均温度与安装温度差值(℃)可按式1.2.2-2 确定。

    E 一弹性模量(N/mm2 )(E20=800E40=600E60=400E80=300E95=250 )

    1.3 管道水力计算

    4.3.1 给水管道沿程水头损失可按表三确定。计算管道系统水头损失时,应
考虑阀门、流量计、龙头、水表等的压力损失。(管段局部水头损失宜按沿程水
头损失25% 计)

    1.3.2 当利用表三计算管道压力损失时,应根据公式4.3.2 进行校正。

    式中:δP=Pd·L ·C (1.3.2 )

    δP 一管道水龙头损失(kPa );

    Pd—60℃时单位长度管道水龙头损失(kPa/m );

    C 一温度校正因子应按表1.3.2-l 确定;

    L 一管道长度(m )

    表三水头损失的温度校正因子

 

水温℃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95 
修正系数  1.23  1.18  1.12  1.08  1.03  1.02  O.98  O.96  0.93  O.90 

 

  2.1 一般规定

  2.1.1 安装管道工程,施工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2.1.1.1 设计图纸及其他技术文件齐备,并经过会审。

  2.1.1.2 经批准的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已进行技术交底。

     2.1.1.3 管道材料,管件及施工用具等能保证正常施工。

  2.1.1.4 施工场地及施工用水,用电,材料储存等临时设施能满足正常施工
需要。

   2.1.2 管道安装前施工人员应了解建筑物的结构、熟悉设计图纸,施工方案
及与其它工种的配合措施。安装人员应熟悉管道的一般性能,掌握基本的操作要
点,严禁盲目施工。

    2.1.3 管道安装前应对材料的外观和接头配合公差进行仔细检查,应清除管
材及管件内外的污垢和杂质,施工过程中,应防止污物污染管材、管件。

   2.1.4 管材在安装前勿打开包装及切开管子的封口,严禁将管材长期暴露于
阳光下,在搬运过程中,应小心轻放,严禁剧烈撞击或挤压管材。

   2.1.5 管道系统安装间断或完毕的敞口处,应随时封堵,以防止异物落人阻
塞管道。

   2.1.6 对于Φ32mm以下的管子,在敷设中应充分利用它的柔性来减少管接头,
其弯曲半径一般为R ≥8De.管材的弯曲可以通过弯管卡来实现固定,也可以通过
预热的方法来增加管子的可弯曲性,但严禁用明火烘烤弯曲。

     2.1.7 管道穿越楼板,屋面混凝土墙板及水箱池壁时,应按设计要求配合土
建,预留孔洞,预埋套管或管件。预留管内径一般宜比管外径大20-50mm.

     2.1.8 管道穿越屋面,楼板部位,应做好严格防渗漏措施,并按下列规定施
工:

     ①穿越部位管段中间应加其他紧固件。

     ②立管安装结束,经检查无误后在板底支模,用C15 细石混凝土或M15 膨胀
水泥砂浆二次嵌缝,第一次为楼板厚度的2/3 ,待达到50% 的强度后再进行第二
次嵌缝到结构层面。

     ③楼面面层施工结束,在管道周围应采用M10水泥砂浆砌筑高度大于等于20mm,
宽度大于等于25mm的阻水圈,或在及土建施工时加设U-pvc 被纹套管,套管应嵌
在楼板整浇层或找平层内,但不得贯穿楼板,套管应高于最终完成面50mm。

     ④穿越混凝土板墙应预埋钢制套管,穿越水池水箱壁应预埋耐腐蚀金属套管,
管道安装结束,在穿越部位的中部,宜用防水胶泥嵌实,宽度不小于50mm。待固
化后二侧应用M15 水泥砂浆嵌实,表面找平。   

   2.1.9 明敷的冷热水直线管道,当采用伸缩节时,伸缩节宜设置在二固定支
承点中间,伸缩节公称压力不得小于管道的公称压力。若全部的支承点均为固定
支承时,系统可不设伸缩节。固定支承点应采用铁制件。宜设在管道附件的附近。

     2.1.10管道在敷设前,可按要求先设置支承固定卡子,卡子与管道应紧密接
触,但不得损伤管道表面,若用金属卡子时,应用塑料带或橡胶物填塞于管卡和
管道之间,不得用硬物隔垫。

     2.1.11管道固定支撑之间的间距不应大于表四的规定:

    表四冷热水管道其立管及横管支承问距

 

管径De(mm)  20  25  32  40  50  63  75 
立管(mm)  600  700  900  1200  1500  1700  1900 
横管
(mm) 
冷水管  400  5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热水管  250  300  350  450  600  700  800 

 

     2.1.12在安装过程中,可以通过内牙或外牙来实现从金属管到PEX 管的过渡。
在金属管的配件与PEX 管连接部位,管卡应设置在金属管配件一端,并尽量靠近
金属管配件。

  2.1.13PEX 管在敷设时,严禁有轴向扭曲但可做适当的轴向弯曲穿过墙壁或
楼板。

     2.1.14管道系统中横管应有2%-3% 的坡度,坡向泄水装置。

     2.1.15管道安装结束后,管口部位应采用管堵头进行封堵,管堵耐压性应能
满足管道试压要求。

     2.1.16管道系统的坐标,标高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五。

    表五管道支承间距表单位:mm

 

项 目  允许偏差 
坐标  室 外  埋地  50 
架空或地沟  2O 
室 内  埋地  15 
架空或地沟  10 
标高  室 外  埋地  土15 
架空或地沟  土10 
室 内  埋地  土10 
架空或地沟  ±5 

 

      2.1.17水平管道的纵横方向的弯曲,立管垂直度,平行管道和成排阀门的安
装允许偏差应符合表六的规定

    表六管道安装的允许偏差单位:mm

 

1  水平管道纵
横方向弯曲 
每m  士15 
每1Om  土25 
室外架空地沟埋地每10m  土30 
2  立管垂直度  每m  土10 
高度超过5m  土20 
lOm以上、每10m  土20 
3  平行管道  在同一直线上间距  土10 

 

     1 水平管道纵

   横方向弯曲每m 士15

   每1Om 土25

  室外架空地沟埋地每10m 土30

  2 立管垂直度每m 土10

  高度超过5m土20

  l0m 以上、每10m 土20

  3 平行管道在同一直线上间距土10

  2.1.18明敷管道在有可能受阳光直射的地方,应采取避光措施,管道严禁攀踏,系安全绳、搁脚手架,用作支承或借作它用。

  2.1.19管材在贮运的过程中应避免阳光曝晒,并不得与易燃的危险品贮存在同一库房中。

  2.1.20管材应水平堆放在平整的支垫物上。支垫物宽度不应小于75mm,间距应大于1m,外悬端部不应超过0.5mm ,堆置高度不得超过1.5m。存放现场应阴凉干燥、安全可靠、严禁明火。

   2.1.21采用暗装或嵌装的管道在隐蔽之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水压试验,试压合格后才能封堵。

  2.1.22室外埋地安装及穿过马路、穿过人行道时埋地深度如大于700mm 可不加护套管,若管材埋地深度小于700mm 时,宜加金属护套管。

  2.2 管道连接

   2.2.1 管道的连接应采用我公司的铜质管件及施工用具。在施工中,对于De≤25mm的管材,管件宜采用卡环式连接;对于De≥32mm的管材,管件宜采用夹紧式连接。

   2.2.2 夹紧式管件连接的程序。

  一、管径小于32mm配套管件的连接

  ①按照要求用专用剪刀或其它刀具剪切一定长度的管材,切口应平整,光滑,以便于安装。

  ②将管子用力插入管件的内芯直至根部,注意插入过程中应防止将硅胶密封圈移位,以免影响密封,(如管内径偏小时,可用扩孔器将管径扩大些再安装)。

   ③套上“C ”形环,推至管口处,此时应注意“C ”形环开口的大小,如太小可用平铿刀铿大。

   ④套上螺帽,用扳手拧紧即可,拧紧螺帽时应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拧紧后,等全部管道系统完成后,再统一拧紧一次。

  二、管径大于或等于4Omm配套管件的连接

  ①用细齿锯弓或其它工具截取一定长度的管材并去掉毛刺和毛边,使切口平整,光滑,以便于安装。

  ②将衬蕊插入管子。

  ③将管件的锁紧螺帽、“C ”形环、“0 ”形平垫片和硅胶密封圈依次套在管材上。注意后三者应紧密结合,硅胶密封圈离管口距离应在2cm 左右。

  ④将管子用力插入管件的内芯直至根部,注意插人过程中应防止将硅胶密封圈移位,以免影响密封。

    ⑤把“C ”形环推至管口处,此过程要确保“C ”形环推到最低,防止“C ”形环嵌入管子。

    ⑥套上螺帽,用扳手拧紧即可,拧紧螺帽时应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拧紧后,等全部管道系统完成后,再统一拧紧一次。

     2.2.3 卡环式管件连接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①按照2.2.2.1 条规定断料

     ②选择与管材相应口径的紫铜环套入管道,将管口用力插入管件接头,直至
管件根部。

     ③将紫铜环推向管口处套在管材上,并使它与管口的距离为2-2.5mm 为止。

     ④用专用的卡钳将紫铜环夹紧直至卡钳的钳口完全闭合为止。在卡钳夹紧的过程中,应与管材轴向保持垂直,一次钳紧,以保证接口的密封性。

     注:卡钳在使用前应调节好,以保证钳口的大小,以免钳口过大影响密封或钳口太小损伤管件,卡钳的具体调节方法见附录A.

     2.2.4 管道与其他管道附件,阀门等连接,应采用专用的外螺纹或内螺纹的夹紧式、卡环式的管件,一般填料为聚四氟乙烯生料带。

     2.3 管道安装

     2.3.1 土建结构施工结束,管道安装进场时间应根据管道安装部位,敷设方法及土建配合情况确定。

     2.3.2 当热水管道与冷水管道平行敷设时,热水管宜在外侧,直敷设时应在冷水管上方。

     2.3.3 管道若与其他金属管道并行敷设时应留有一定的保护距离,若设计无规定时,净距不宜小于50mm,并行敷设时,管道宜在金属管道的内侧。

     2.3.4 埋地管道的敷设应符合以下规定:

     ①埋地进户管应分室内、室外两个阶段进行,先进行室内地坪+0.00 以下至基础墙外壁段的敷设,待土建施工结束后,再进行户外连接管的敷设。

     ②进户管在室外应根据建筑物沉降情况,采取水平折弯进户。室内地坪以下管道敷设应在土建回填穷实的土层内进行严埋。

     ③禁在未填土或未经穷实的土层中敷设。敷设管沟应平整,不得有突出的坚硬物体,土壤的颗粒不宜大于12mm。

     ④埋地管道敷设完毕后回填土不得夹杂坚硬物体直接与管道接触,室外管道回填土厚度不宜小于300mm ,穿越道路部位回填土不宜小于700mm ,必要时可加金属套管予以保护。

     ⑤管道在室内穿出地坪处应有长度不小于100mm 的护套管其根部应窝嵌在地坪找平层内。

     2.35分水器和管道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分水器应设置分水器盒或分水器鑫,安装位置应按设计规定,其大小尺寸
应满足管道接口及阀门安装要求。

    ②采用硬聚氯乙烯波纹套管进行护套,护套管口径按下表配置:

    护套管的选用

 

管外径De(mm)  20  25 
护套管最大管外径(mm)  32  40 

 

     ③护套管在土建施工时罗应密切配合直线敷设或埋设,最小转弯半径不应小于其管道外径的8 倍,弯管二端和直线管段每隔1~1.2m间距设管卡,护套管表面混凝土保护层不宜小于10mm。

     ④管道在护套管内不得设有管接头。

     3 管道检验和验收

     3.0.1 管道系统应根据工程性质和施工特点,进行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中间验收应由施工单位会同工程监理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应由主管组织施工、设计、建设和有关单位联合进行,并做好验收记录、签署文件,立卷归档。

     3.0.2 暗装、嵌装管道的隐蔽工程在封闭之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水压测试,合格后方可封堵。施工完毕的管道系统,应进行严格的水压试验和通水能力试验。冬季进行水压试验时,应采取可靠的防冻措施。

     3.0.3 管道系统水压试验应符合以下规定:

     3.0.3.1 试验压力应为管道系统压力的1.5 倍,但不得低0.6MPa。

     3.0.3.2 水压试验时应对试压管道采取安全有效的固定保护措施,但供试压用的接头部位应明露。

     3.0.3.3 水压试验合格并做好记录后方可按土建工序施工。

     3.0.4 水压试验步骤:

     3.0.4.1 将试压管段各配水点封堵,缓慢注水,注水过程中同时将管内气体排出。

     3.0.4.2 管道系统充满水后,进行水密性检查。

     3.0.4.3 对系统加压,加压宜用于动泵缓慢加压,升压时间不得小于10min。

     3.0.4.4 升压至规定压力后,停止加压,稳压1h,观察各接头部位是否有漏水现象。

     3.0.4.5 稳压1h后,再补压至规定压力值,15min 内的压力下降不超过0.05MPa为合格。

     3.0.4.6 管道系统试压后,发现渗漏水或压力下降超过规定值时,应检查管路系统,及时进行排除,然后再按以上程序重新试压。直到合格为止。

     3.0.5 管道试压合格后,在投入使用前应对管道进行消毒,消毒时应灌注含20-30mg/L 有效氯溶液,静置24h 以上。消毒后放空管道内的消毒液,再用生活饮用水冲洗管道,使其水质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后才可
交付使用。

     3.0.6 管道进行竣工验收时,应具备以下文件资料

     ①施工图、竣工图及设计变更文件。

     ②管材、管件和主要管道附件等的出厂合格证或产品检验报告。

     ③隐蔽工程验收及中间验收记录。

     ④水质试验和检验记录。

     ⑤管道消毒和清洗记录。

     ⑥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记录。

     ⑦工程质量事故处理记录。

     3.0.7 工程竣工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本规程规定,竣工验收应重点检查和检验以下项目:

     ①坐位、标高和坡度的正确性。

     ②暗设管道不同部位;各抽查3-4 管段,检查其接口的整洁性。

     ③固定支承点和滑动支承点的安装位置和牢固性

     ④给水系统通水能力检验,按设计要求同时开放的最大数量的配水点是否全部达到额定流量。

     ⑤对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可根据管道布置分层、分段进行通水能力检验。

     ⑥管道系统阀门启闭灵活性和仪表指示灵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