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地下水位高的软、硬土层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工程。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水泥:宜采用325号~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
    2.1.2  砂:中砂或粗砂,含泥量不大于5%。
    2.1.3  石子:粒径为0.5~3.2cm的卵石或碎石,含泥量不大于2%。
    2.1.4  水:应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
    2.1.5  粘土:可就地选择塑性指数IP≥17的粘土。
    2.1.6  外加早强剂应通过试验确定。
    2.1.7  钢筋:钢筋的级别、直径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有出厂证明书及复试报告。
    2.1.8  主要机具有:回旋钻孔机、翻斗车或手推车、混凝土导管、套管、水泵、水箱、泥浆池、混凝土搅拌机、平尖头铁锹、胶皮管等。
    2.2  作业条件:
    2.2.1  地上、地下障碍物都处理完毕,达到"三通一平"。施工用的临时设施准备就绪。
    2.2.2  场地标高一般应为承台梁的上皮标高,并经过夯实或碾压。
    2.2.3  制作好钢筋笼。
    2.2.4  根据图纸放出轴线及桩位点,按上水平标高木橛,并经过预检签字。
    2.2.5  要选择和确定钻孔机的进出路线和钻孔顺序,制定施工方案,做好技术交底。
    2.2.6  正式施工前应做成孔试验,数量不少于两根。

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钻孔机就位→钻孔→ 注泥浆→下套管→继续钻孔→排渣→清孔→吊放钢筋笼→射水清底→插入混凝土导管→浇筑混凝土→拔出导管 →插桩顶钢筋
    3.2  钻孔机就位:钻孔机就位时,必须保持平稳,不发生倾斜、位移,为准确控制钻孔深度,应在机架上或机管上作出控制的标尺,以便在施工中进行观测、记录。
    3.3  钻孔及注泥浆:调直机架挺杆,对好桩位(用对位圈),开动机器钻进,出土,达到一定深度(视土质和地下水情况)停钻,孔内注入事先调制好的泥浆,然后继续进钻。
    3.4  厂套管(护筒):钻孔深度到5m左右时,提钻下套管。
    3.4.1  套管内径应大于钻头100mm。
    3.4.2  套管位置应埋设正确和稳定,套管与孔壁之间应用粘土填实,套管中心与桩孔中心线偏差不大于50mm。
    3.4.3  套管埋设深度:在粘性土中不宜小于lm,在砂土中不宜小于1.5m,并应保持孔内泥浆面高出地下水位1m以上。
    3.5  继续钻孔:防止表层土受振动坍塌,钻孔时不要让泥浆水位下降,当钻至持力层后,设计无特殊要求时,可继续钻深1m左右,作为插入深度。施工中应经常测定泥浆相对密度。
    3.6  孔底清理及排渣
    3.6.1  在粘土和粉质粘土中成孔时,可注入清水,以原土造浆护壁。排渣泥浆的相对密度应控制在1.1~1.2。
    3.6.2  在砂土和较厚的夹砂层中成孔时,泥浆相对密度应控制在1.1~1.3;在穿过砂夹卵石层或容易坍孔的土层中成孔时,泥浆的相对密度应控制在1.3~1.5。
    3.6.3  吊放钢筋笼:钢筋笼放前应绑好砂浆垫块;吊放时要对准孔位,吊直扶稳,缓慢下沉,钢筋笼放到设计位置时,应立即固定,防止上浮。
    3.7  谢水清底;在钢筋笼内插入混凝土导管(管内有射水装置),通过软管与高压泵连接,开动泵水即射出。射水后孔底的沉渣即悬浮于泥浆之中。
    3.8  浇筑混凝土:停止射水后,应立即浇筑混凝土,随着混凝土不断增高,孔内沉渣将浮在混凝土上面,并同泥浆一同排回贮浆槽内。
    3.8.1  水下浇筑混凝土应连接施工;导管底端应始终埋入混凝土中0.8~1.3m;导管的第一节底管长度应≥4m。
    3.8.2  混凝土的配制:
    3.8.2.1  配合比应根据试验确定,在选择施工配合比时,混凝土的试配强度应比设计强度提高10%~15%。
    3.8.2.2  水灰比不宜大于0.6。
    3.8.2.3  有良好的和易性,在规定的浇筑期间内,坍落度应为16~22cm;在浇筑初期,为使导管下端形成混凝土堆,坍落度宜为14~16cm。
    3.8.2.4  水泥用量一般为350~400kg/m3。
    3.8.2.5  砂率一般为45%~50%。
    3.9  拔出导管:混凝土浇筑到桩顶时,应及时拔出导管。但混凝土的上顶标高一定要符合设计要求。
    3.10  插桩顶钢筋:桩顶上的插筋一定要保持垂直插入,有足够锚固长度和保护层,防止插偏和插斜。
    3.11  同一配合比的试块,每班不得少于1组。每根灌注桩不得少于1组。
    3.12  冬  雨期施工:
    3.12.1  泥浆护壁回转钻孔灌注桩不宜在冬期进行。
    3.12.2  雨天施工现场必须有排水措施,严防地面雨水流入桩孔内。要防止桩机移动,以免造成桩孔歪斜等情况。

质量标准
    4.1  保证项目:
    4.1.1  灌注桩的原材料和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4.1.2  实际浇灌混凝土量,严禁小于计算的体积。
    4.1.3  浇灌混凝土后的桩顶标高及浮浆的处理,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4.1.4  成孔浓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以摩擦力为主的桩,沉渣厚度严禁大于300mm,以端承力为主的桩,沉渣厚度严禁大于100mm。
    4.2  允许偏差项目,见表2-6。
                        泥浆护壁回转钻孔灌注桩允许偏差               表2-6
项次 项         目 允许偏差 (mm) 检验方法
1 钢筋笼主筋间距 ±10 尺量检查
2 钢筋笼箍筋间距 ±20 尺量检查
3 钢筋笼直径 ±10 尺量检查
4 钢筋笼长度 ±100 尺量检查
1~2根桩
垂直于桩基中心线 单排桩 d/6且不大于200 拉线和尺量检查
5 桩的位置偏差 群桩基础的边桩
条形基础的桩
群桩基础的中间桩
6 垂  直  度 H/100 吊线和尺量检查
    注:d为桩的直径,H为桩长。

成品保护
    5.1  钢筋笼在制作、运输和安装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变形。吊入桩孔内,应牢固确定其位置,防止上浮。
    5.2  灌注桩施工完毕进行基础开挖时,应制定合理的施工顺序和技术措施,防止桩的位移和倾斜。并应检查每根桩的纵横水平偏差。
    5.3  在钻孔机安装,钢筋笼运输及混凝土浇筑时,均应注意保护好现场的轴线桩,高程桩,并应经常予以校核。
    5.4  桩头外留的主筋插铁要妥善保护,不得任意弯折或压断。
    5.5  桩头的混凝土强度没有达到5MPa时,不得碾压,以防桩头损坏。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  泥浆护壁成孔时,发生斜孔、弯孔、缩孔和塌孔或沿套管周围冒浆以及地面沉陷等情况,应停止钻进。经采取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
    6.2  钻进速度,应根据土层情况、孔径、孔深、供水或供浆量的大小、钻机负荷以及成孔质量等具体情况确定。
    6.3  水下混凝土面平均上升速度不应小于0.25m/h。浇筑前,导管中应设置球、塞等隔水;浇筑时,导管插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宜小于1m。
    6.4  施工中应经常测定泥浆密度,并定期测定粘度、含砂率和胶体率。泥浆粘度18~22s,含砂率不大于4%~8%。胶体率不小于90%。
    6.5  清孔过程中,必须及时补给足够的泥浆,并保持浆面稳定。
    6.6  钢筋笼变形:钢筋笼在堆放、运输、起吊、入孔等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操作工人的技术交底,严格执行加固的技术措施。
    6.7  混凝土浇到接近桩顶时,应随时测量顶部标高,以免过多截桩或补桩。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  水泥的出厂证明及复验证明。
    7.2  钢筋的出厂证明或合格证,以及钢筋试验单抄件。
    7.3  试桩的试压记录。
    7.4  补桩的平面示意图。
    7.5  灌注桩的施工记录。
    7.6  混凝土试配申请单和试验室签发的配合比通知单。
    7.7  混凝土试块28d标养抗压强度试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