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换代,从单纯的职业技能培训转化为更多地关注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让学生能够不断地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思考创新,从而促进学生的就业,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基于此,文章就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机械工程;课程教学
高等职业院校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课堂教学,都在理论的推动下不断改革创新。以机械工程类专业为例,从最初的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到后来理论与实践并重,再到现在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模式的教学理念的改变,都会带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改革。
一、改革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的教学方式
高职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更需要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知识,了解现下最常见的机械设备,懂得这些设备的基本原理并且举一反三,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断深化自身的理论基础。同时高职教育不能仅仅注重理论知识,也要进行实践。学校可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购进国际最先进的部分机械设备,让学生进行上机锻炼。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才能更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在知识的指导下,掌握先进的设备使用方式及维修办法,成为现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现阶段,仅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已经不足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单纯的学校教育容易让学生们脱离现实生活。工学结合的提出就有效弥补了这一缺陷,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之余到企业中去,切实体会企业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流程,利用自己的所学,为企业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在企业中得到锻炼,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工学结合的方式无论对学生还是企业都是有利的,可以实现双赢。
二、以往高职机械工程类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理论知识
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教师的能力与专业素质的高低、教学环境与教学设备的优劣,都是提升教学质量的辅助手段。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反客为主,一味地重视加强这些辅助手段,却忽视了学生是接受知识主体的本质。传统的教学其实就是老师的灌输型的教课模式,学生只需要在下面坐着听,把老师说的都记住就能应付考试。所有的知识都有相应的生活基础,提炼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学生只有懂得如何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只有体会到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快乐,才能激发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如果单纯将理论教学局限在课本知识里,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狭小的教室里,教育就失去了意义,没有了价值。课堂上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而是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明白应该怎样做。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者,是受业者,是解惑者;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亦师亦友地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实践课程太少
高职院校里开设的专业很多,基本上所有的专业都需要实践操作,这就对学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以机械工程类专业为例,企业使用的设备多种多样,而且功能先进。由于设备造价不菲,学校即使有心让学生进行实践,也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撑,只能上报上级部门审批,而审批手续繁琐,时间长。机械工程类的设备更新换代相对来说比较快,学校很难跟上时代的节奏不断进行设备更新。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很难安排学生实践[1]。高职院校虽然教学内容不同于大中专院校,但是同样有非常繁重的课业任务和各种学习目标的要求,所以学校在排课的过程中,首先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第一任务,在繁重的课业任务下,只能不断压缩实践课程,甚至只安排一两节实践课程。这种情况在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中屡见不鲜,但是这种办法是舍本逐末,单纯要求学生在理论上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一个负责任的学校必然是要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以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践为根本,以学生在实践中产生理论的反思进行理论创新为基础,而不能单纯地将完成知识的教授作为目标。这对高职的学生来讲,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非常有损害的。高职院校现阶段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实训指导教师不足,高职院校的教师很多都是毕业直接走进学校的纯理论性人才,在实践操作方面,他们没有经验,更没有技巧可以与学生分享。这是高职院校最大的软肋,而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加强对教师的实践培训以外,还应该积极引进人才,从企业引进机械设备岗位人才,或者招聘工匠能手进校园,无论是给学生们进行指导性实践操作还是到学校来开展实操讲座,都是非常有效的方式。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进“外援”,让学生们得到切实的接地气的实践指导,成为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时代的人才[2]。
三、以就业为导向,创建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多元化模式
(一)以加工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机械工程专业的课程离不开加工,单纯地让学生学习各种机械设备的使用方法与技巧,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趣,而且非常容易发生混淆。再加上学生的实践课的缺乏,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呆板,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却只能被动不断记忆,让本来应该以实操为主的生动的课程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输出。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以加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样基本的零件作为样本,将课本上所涉及的知识融合在一条主线里,通过对主线脉络的掌握,让学生清晰地明确每一个步骤、每一台机器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更能形象直观地掌握每台设备所能起到的作用。这样对学生而言,机械设备不再是一个个陌生的词汇,而成为了更直观的功能性的统称,学生对了解设备、使用设备、在理论的构架里完善设备的功能有着更清晰的认知。学生的综合能力、职业素养、整体竞争力可以通过以加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培养,这种导向性的教学模式对机械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完善也能起到指导和完善的作用[3]。
(二)不断探索“实训基地与课堂一体化”
工学结合的优势是简单的理论输出无法比拟的。出于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高职院校也必须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让产学研一体化切实走进校园。很多高职院校只注重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注重学生的课堂成绩,包括论文也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这会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产生茫然无措的心理。从理论知识的角度看,学生掌握的并不比职场上的人少,但是论实际操作能力就无法与之抗衡了。学生们甚至不认识课本里常常提到的设备,更不用说具体的使用操作了。将实训基地引进到学校中,与课堂融为一体,可以说是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关键。要将实训基地与课堂一体化,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学习,让学生真正将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在实践中补充和完善更多的理论知识。机械工程专业的课堂教学更是离不开实训,让学生了解机械设备,运用机械设备,真正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4]。学校也要不断拓展与企业联系。一是企业中的骨干工作者可以带领教师进企业培训,让教师熟悉先进的机械设备和加工技术,提升教师的实操能力,让教师在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具有更高的教学弹性和适应力;二是可以定期带学生进企业,学习企业先进的生产理念,适应企业优秀的管理模式,切身感受企业的氛围,为未来步入企业工作打下基础。
(三)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和照本宣科上,而是要积极创新,利用外部条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丰富教学方式,让教学的过程更加生动活泼,活跃课堂气氛。现代的课堂已不同于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引入极大地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和创造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提出创意,并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下进行深挖,实现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同时要鼓励学生对于运用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提出建议和想法。多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立体、更透彻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思考,也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的具象表达中理解各种机械原理,了解设备的构造与不断演化发展的历史,从而降低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5]。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现场教学,跟老师傅学经验,跟小徒弟学态度,丰富课堂内容并且让学生们能够切实感受到现场的教学氛围与职场素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设备的更新换代,不变的是人不竭的创造动力。在现场实践与经验理论的碰撞下,学生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真正融入到自己的专业中去。教师也可以积极利用现代科技进行“云课堂”授课,请专业内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与学生们互动,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专业的价值和未来发展的前景,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清晰的认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身处校园就能与专业发展趋势接轨,与时俱进,将来走出校园后能够在本专业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结语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的融合,同时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适应企业的环境,了解企业的特点,丰富使用经验。同时在课程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及更多的先进辅助教学技术,更生动、更形象地帮助学生掌握技术,提高综合素质及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秋梅,张晓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20):53-57.
[2]汤百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53-55.
[3]乔为.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二维结构框架[J].职业技术教育,2016(22):26.
[4]王鑫,王政敏.基于新一轮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5.
[5]张利芳.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