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结合我国目前土地勘测的工作实际,对土地勘测规划中的环境因素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对土地勘测规划工作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土地勘测规划;环境因素
1 环境因素对土地勘测的重要性
土地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载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加于环境的压力,它与环境的脆弱程度一道,决定了环境的质量。土地勘测总体规划作为配置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的重要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息息相关。土地利用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长期性的,累积性的,有时是不可逆转的。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可能会引发消极的环境影响。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会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
响。开展土地勘测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土地管理部门可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和评价结果,对规划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对可能导致不良环境影响的,提出有针对性的土地管理措施,如实行严格的用途
管制,以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之成为真正的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规划。
2 我国土地勘测规划中需着重注意的环境因素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活动会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造成消极的影响,这些影响错综复杂,对土地勘测规划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土地勘测规划中着重注意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2.1 水土资源保持
水土资源保持是指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流失也叫土壤侵蚀,其成因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城市工程建设、毁林开荒、陡坡开垦等,极大地加速
了水土流失的进程。城市建设施工期间对土壤的扰动十分剧烈,随施工的停止,土壤侵蚀程度会有所下降;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坡面上,保持良好的植被条件可以有效抑制水土流失,破坏植被则会加剧水土流失。
2.2 防治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包括:地质、坡度、水文和人为因素。目前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活动已经成为作用于地壳表面的不可忽视的巨大营力。由于没有足够的平地进行城市建设,人工不合理开挖切坡,造成临空面,抗
剪力降低,下滑力增大,易产生滑坡、崩塌;人工弃土、废渣堆积对坡地加载,增加下滑力,也可诱发地质灾害。据调查,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引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常见的是滑坡、地面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区地面沉裂、
崩塌及泥石流,占全部地质灾害总数的80%以上。人类的土地利用工程活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而普遍的因素,许多地质灾害是因工程建设和对土地资源的开发而发生的。
2.3 防治水体污染
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区域水环境产生污染。首先,城镇和工业用地扩展,导致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如果处理能力跟不上,就会造成城市水体及其周边河流水质的严重污染问题。工业用地布局如果不合理,可
能导致水源地报废,进而影响城市饮用水水质。土地的农业利用中,施用的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品都能对水质造成污染,其中以硝酸盐的污染最为严重。农业生产中,如果无节制使用的氮肥,使土壤中硝酸盐含量
过高,超出了作物的吸收能力,在降雨或者灌溉时进入河道或者渗入地下水,就会造成严重污染,直接威胁人畜的饮水安全。
2.4 解决水资源短缺
造成水资源短缺最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化进程加速,使城镇用地面积增加,城市供水量和生活用水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对于水资源本身就很紧缺的地区而言,盲目开垦,也将加速水资源的耗竭。在我国
农业是用水第一大户,占到用水总量的80%左右。据统计,黄河流域由于沿河地区用水量猛增,尤其是过度开垦,灌溉用水需求加大,黄河下游从70 年代起开始断流,断流时间逐年递增,黄河下游从70 年代起开始断流,
断流时间逐年递增,1992 年断流83天,1993 年、1994 年都在50 天以上,1995年断流122 天,1997 年断流169天,而且首次出现汛期断流;断流的距离70 年代平均为130 公里,80年代为150 公里,90 年代为300 公
里,最长的1997年将近700 公里。根最长的1997 年将近700公里。
2.5 防止耕地减少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是使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统计资料分析表明,城镇化水平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153 万亩,耕地减少615 万亩。我国目前耕地面积约19.14 亿亩,在句联合国人居第
二次大会提交的报告中,提出我国2000 年城镇人口从1995 年的3.5亿增加到4.5 亿,城市化水平从1995 年的29%提高到35%左右,到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6.3 亿,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5%左右;我国2000年的城
市化水平是36.2%,基本上符合预期的水平,那么按照该报告,到2010 年,城镇化水平将增加9 个百分点,我国会损失约5535 万亩耕地。由于优良耕地大都分布在城乡居民地附近,城镇和农村扩张以及工矿用地增加,交
通道路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占用的耕地大部分是土地生产率极高的优质耕地。
3 应将地质环境因素分析内容纳入土地勘测规划
3.1 加强与地质环境相关的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壤自身的肥力、土层厚度、质地、盐碱度等内部特性,坡度和灌溉条件等外部条件,研究改变规划期间土地用途和利用方式的可能性,并预测改变用途和利用方式后土地性能的方法。目前,
勘测规划工作中涉及土地宜农、宜林或宜牧等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内容较多,而在预测、确定基础设施,城镇居民点等建设用地空间位置或发展方向时,相关的适宜性评价研究则进行较少,评价分类和评价指标也存在一定
的局限性。因此,有关专项规划编制中,应加强与地质环境相关的适宜性评价,为划定土地用途管制分区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勘测规划的可操作性。
首先,应充分运用农用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估成果、农业地质调查等评价成果,将列为优质等级的不存在地球化学危害的耕地、农用地划人基本农田保护区,并制定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的保护措施,严格进行
管制。
其次,各地可根据勘测规划编制需要,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评价分类、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参评因子可包括地基承载力、地形坡度、地下水位、工程地质状况等,在综合考虑洪水淹没、矿
藏、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水源等因素的前提下,将那些工程地质条件好,地基稳定、适宜建设的区域划为城镇、村镇、工矿建设用地区,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城镇、村镇居民点与独立工矿等建设用地。
再次,对于那些地下水资源匮乏、开采过度以及以承压水为主的地区,已经或在规划期间可能发生地面沉降、地裂缝的地区,水源质量差、并由此引起生态环境及相关资源出现容量限制的地区,需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
地规模并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方向,调整规划区域内的产业政策。
最后,勘测规划期间,土地的开发应考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及地裂等地质环境因素。在不良地质地带确需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活动时应经过科学的论证与评估,避免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和土地荒漠化。
3.2 土地勘测规划应包含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价
土地勘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考虑土壤、生物、水等环境要素的基础上,应调查与评价地质环境现状,预测和评价规划方案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提出减缓不利影响的措施。当前的土地利用规划对于地质环境因素考虑较
少,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和配置土地资源,减缓对地质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应该尽快开展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关的地质环境因素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4 结束语
通过对影响土地勘测规划的环境因素的分析,可以有针对性的对预测性的土地勘测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重点考虑规划实施以后由结构和布局的变化,以及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高效和可持
续利用。土地勘测规划和管理,要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上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着力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要树立科学的资源资
产价值观,加强对湿地、天然林等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和重要的自然、人文遗产用地的保护,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通过国土综合整治和科学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走生产发展、生活
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宋兆鸿.土地利用系统工程[M].1994, 34(06).
[2]王世亮,梁立乔.战略环境评价的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2004,16(3).
[3]张磊;李凌简析土地勘测规划中重要的环境因素[J].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