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要表述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论文写作选题原则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有用性原则
在学术市场中,只有富含一定价值的学术产品,才能在市场中存活下去,学术产品如同其他类型的产品一样,它要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满足人们的社会功用,即它必须有用。具体而言,学术作品要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为改变世界做知识基础。
论文发表固然有毕业、职称等方面的直接考虑,但是绝不能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否则,即便最后论文勉强发表,也不会有理想的学术反响。
选题之前,你可以问一问自己:会不会至少有一个读者因为我的研究而受益?
大家可能都读过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这本书是费老的博士论文和成名作。在今天看来这本书非常简单,为什么它当年会引起那么大的学术轰动?那是因为当年英文世界的读者对于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所知甚少,这本书描述了中国农村的基本状况,对于海外学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农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知识。
这种不可替代性或者较低的替代性就是学术产品的“卖点”(sell point),这和苹果手机受果粉追捧、小米手机被发烧友热衷并无二致。
二、公共性原则
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告诫后来者:学术研究一定要区分个人困扰与公共议题。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其公共性。学术,公器也。用张载的话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一个男生向心仪的女生告白,失败了。假如你写一篇文章来解释告白何以失败,尽管可以写得非常出彩,但是它最多也就是解决了男生的个人困扰,假如你写一篇文章来回答男女婚姻市场为什么结构失衡,那么,它就是一片解决公共困扰的文章了。两相比较,其学术价值不可同日而语。
话说项羽小时候不爱学习,学书不成,学剑亦不成。眼看着项羽文不成、武不就,项梁大怒。项羽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教授项羽兵法。如果说,解决私人困扰是“一人敌”,那么,解决公共困扰则是“万人敌”。研究选题最好是众人关注之事,选题越受众人关注,回答得好,则越是能够造福社会。
如何将选题做得更有公共性?可以借鉴涂尔干的经典著作《自杀论》,它的研究对象不是一个一个的自杀,而是自杀率,研究不同群体、国家的自杀率及其社会变化,进而探究人与社会的关系。自杀可能是个人问题,但是自杀率却一定是公共问题。
三、经验性原则
尽管选题必须具备公共性,但与此同时,这个选题也必须具备经验性。研究者应该选择那些具有个体独特生命体验和领悟的题目,只有具备个体经验的支撑,研究才能做得新颖、深入并有价值,研究也才能够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很多研究者试图选择一个宏大、时兴的主题——客观说,这些选题更容易发表,但是研究者在选择它们之前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自己是否有相应的经验支撑?如果没有,是否可以通过调研等方式加以补充完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缺乏经验支撑的选题,不论大小,都易走空,最后做出来的成果也难深入、新颖,甚至连自己都不能说服。
选题者不妨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选择那些与自身经验血脉相连的主题。这样,你的研究才会更有血有肉有个性,也才能做得更深、走得更远。本微的开设了系列专栏《博士论文背后的故事》,其中,很多博士都分享了如何将选题与自身的个体经验相结合。有兴趣的读者,回复“指引”二字,即可查看相关文章目录。
四、传承性原则
学术研究不是从头来过,而是基于前人研究的再积累,今天的学术研究一般都有自身的学科视角,这包含了特定的研究传统和研究脉络,它们是将研究深化的前提条件,研究选题的传承性就是指必须在某种程度上继承这些积累性成果,一方面是理论的传承,另一方面是方法的传承。
有些研究生选题喜欢天马行空,结果往往被导师或其他老师痛批一顿。这是因为,每个学科都有自己关注的研究视野、遵循的研究范式等传承内容。如果你想要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答辩导师组肯定会问:作为一个社会学博士,你关注的社会学问题是什么?
经济问题可以纳入社会学研究,但是必须具有社会学视角。比如人寿保险这是一个市场营销或管理学会关注的议题,但是香港大学陈纯菁(Chan,Cheris Shun-ching)老师的博士论文,却从中问出了一个社会学问题:中国是忌讳死亡的,为死亡做准备也有一套既定的文化安排,面对着死亡禁忌等强有力的文化抵制,为何中国大陆的人寿保险市场却日益蓬勃发展?陈纯菁的研究发现,平安保险并未试图启蒙消费者或者帮助他们破除死亡禁忌,而是创造性地将人寿保险的定义修改为投资产品,对于其风险防控与管理功能则轻描淡写。人寿保险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源于本土企业成功避开了文化障碍,并且有效地整合了当地的文化图式。通过扎实的民族志调查,陈纯菁勾勒出文化与经济的动态关系。
参考文献:Chan,Cheris Shun-ching,2004,Making Insurance a Way of Life in China:How Culture Matters in Creating a Market,Ph. D. Dissertation at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Chan,Cheris Shun-ching,2009,"Invigorating the Cotent in Social Embeddedness: An Ethnography of Life Insurance Transactions i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Sociology,115.
如果英文看着吃力,建议读者先行阅读:姚泽麟,《经济行动中的文化机制——解读陈纯菁的《营销死亡:文化与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形成》,《社会发展研究》2015年第2期。
五、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不竭动力,研究选题亦需要创新。文章如何创新,我在本系列第4讲已经谈过,这里简单说一下选题的创新性。
理论上说,任何选题都有创新的可能性,因此,从哪一个角度切入选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选题的创新与传承是相辅相成的,选题的创新往往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之上,很多优秀的选题往往是“旧瓶装新酒”,或者是“新瓶装旧酒”。“旧”并不一定是不好的,有时候,旧的仍然有人在用,就说明它仍有其学术价值。
礼物研究是一个人类学的经典议题,从莫斯、马林诺夫斯基,到阎云翔、杨美惠,人类学对于礼物的探讨络绎不断,中山大学余成普副教授的博士论文继承了礼物研究传统,通过礼物视角,来审视血液捐赠问题,将之称为生命的礼物。
参考文献:余成普,《生命赠予:中国血液捐赠的个案研究》,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余成普、袁栩、李鹏,2014,《生命的礼物:器官捐赠中的身体让渡、分配与回馈》,《社会学研究》第3期。
六、现实性原则
好的研究选题,往往能够关照现实。尽管选题要学会务虚,即必须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进入到理论层面,但是任何学术选题都必须根植社会现实,能够最终对于现实社会具有有效启发,甚至能够促动社会行动,催生社会政策。
1944年,日本败局已定,美国亦急于制定战后对日政策,但是他们发现,决策者根本不了解日本。于是,委托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做一个关于日本的“横向研究”,这项研究的成果就是日后闻名于世的《菊与刀》。
两耳不闻窗外事,那是死读书,社会科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认识社会、改变社会。好的研究选题都能够对现实有重大关照。即使有些研究表面看上去离现实有些远,比如古代史研究,但是,它们最终也都是服务现实的。
七、前瞻性原则
研究是滞后的,也是超前的。由于研究过程往往比较漫长,学术传播亦难一蹴而就,因此,选题最好对其研究前景进行预判,选择那些将来有可能成为主流、前沿的选题。陆学艺先生对此有一个生动的比喻:选题就像公鸡打鸣,先叫的那一个最能获得关注。因此,选题者要有一定程度的学术前瞻力。
研究选题最好不要扎堆热点,拾人牙慧。比如,如果现在再以嵌入性、社会资本来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基本上已经很难推陈出新了。选题者应该立足学术前沿,极目远舒,判断并选择一个将来更有可能受人关注的选题。
学术前瞻力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多年的读书、思考、交流。作为新人,最好的办法有三条:多读书、多开会、多请教。读书是基础,开会可以让你接触到学术的最前沿,向前辈私下请教可以对症下药地深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