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用地日益紧张,地下建筑成为城市立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地下建筑数量和层数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又为火灾扑救提出了难题。本文根据其建筑特点和其火灾发生与发展的规律,多角度地深入研究地下建筑火灾扑救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对策。 

  关键词:地下建筑 火灾 扑救 防护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042-02 

  1 地下建筑火灾危险性 

  1.1 烟雾密度大,中性平面低 

  地下建筑火灾烟雾密度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烟雾扩散渠道有限,生成的烟雾多数积存在有限空间内,造成单位体积内,烟的密度大于其它类型建筑物火灾;二是地下建筑内空气补充缓慢,导致大量不完全燃烧产物生成,从而又增加了烟在空气中的含量。同时,地下建筑火灾形成的大量烟雾向外流动时,同空气接触的水平面低,烟雾流动通道几乎变成了一个大烟囱,使战斗人员深入内部进行火情侦察和灭火战斗十分困难。 

  1.2 烟雾温度高,易引发新的燃烧 

  火灾中烟雾温度取决于易燃物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例如:木柴燃烧值为18840千焦/公斤;橡胶燃烧值为27681千焦/公斤;羊毛织物燃烧值为20936千焦/公斤。目前,大部分地下建筑用于娱乐、商贸、仓储等业务,货物种类复杂,可燃物质数量大,燃烧值高,火灾荷载密度大大高于地面建筑(据统计,地下商业街的火灾荷载密度平均为100~200公斤/平方米),一旦发生火灾,火源点附近温度可达1000 ℃,由此造成烟雾温度很高。另外存在的两个因素是,由于生成的大量烟雾难以扩散,造成内部压力较大;受地下建筑特点的影响冷空气的补充量受到制约,着火建筑内部温度下降缓慢,高温烟雾流动扩散过程中可加热引燃周围的可燃物质,形成新的燃烧。 

  1.3 阴燃面积大,隐蔽火点多 

  地下建筑火灾中冷空气补充缓慢,物质燃烧不充分,绝大多数处于阴燃状态,特别是成垛的棉毛纤维织物最容易形成阴燃,且烟雾笼罩,着火点短时间内很难发现,对迅速消灭火灾产生困难。同时,阴燃物质一旦与外界空气接触,会瞬间形成猛烈的有焰燃烧,给扑救工作造成意外困难。 

  1.4 毒性气体与不完全燃烧产物含量大 

  在地下商场中,由于储存大量的棉、毛、麻、化学纤维、橡胶、塑料、有色金属、木材、油漆、高分子化合物等原料及其商品,这些物质在不能充分燃烧时将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和其它不完全燃烧产物,特别是化纤地毯的主要原料聚丙烯和泡沫、海绵的主要原料聚丙脂,在燃烧时会产生氯化氢剧毒气体,其毒性是一氧化碳的20倍,极微量气体的吸入就会造成人员伤亡,这是地下建筑火灾中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1.5 火场内部压力大,易形成“轰燃”现象 

  地下建筑发生火灾后,由于空间密闭,烟雾相对稳定,燃烧热量不能及时扩散,室内温度居高不下,导致建筑物内压力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两种形式“轰燃”现象:一是当某一部位突然同外部形成空气对流,大面积阴燃火势会突然形成猛烈的燃烧,形成“轰燃”现象;二是阴燃到一定程度的堆垛火势,当受到外力作用倒塌或自然倒塌时,突起的火势形成“轰燃”会疾速地沿着通道向四周扩展,将人员退路封死,威胁人员生命安全。 

  2 扑救地下建筑火灾安全防护措施 

  2.1 成立专家组,加强灭火技术督导 

  地下建筑火灾有特殊规律,灭火方法技术性要求较高,一旦方法不当就会增加火灾损失,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对大型的地下建筑火灾,要集中实战经验丰富的灭火技术人员,成立技术专家组,为火场指挥员出谋划策,对具体灭火技术的运用进行督导。 

  2.2 加强内部火情侦检,搞好情况记录和数据分析 

  调派有经验的干部带队,组成若干火情侦察小组,每个侦察小组2~3人,在着火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的配合下,不间断地进行各方面火情侦查,随时向火场指挥部报告火情发展趋势,做出火情发展判断,提出灭火建议。 

  利用内部消防控制中心监测火情,掌握局部火情变化。在通信不畅通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开通事故广播系统,及时向内攻小组下达命令,使其及时调整战斗部署,牢牢掌握灭火主动权。 

  火情侦察小组深入到内部侦察火情时,应充分运用热像仪、测温仪、可燃、有毒气体探测仪和其它侦检仪器对火场内部可燃、有毒气体及其它各种技术指标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作为实施灭火对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具体检测工作要专人负责,严肃认真,数据准确,并且要实施反复检测,每一次检测都要明确记录,随时向火场指挥员报告情况。要对进入内部人员姓名、数量、进出时间、空气呼吸器压力认真登记。 

  2.3 设立前沿指挥部,加强通信畅通 

  对大型地下建筑火灾,为便于指挥,确保命令和信息上传下达,可在总指挥部下成立前沿指挥部,负责前沿灭火战斗指挥。在地下建筑物内部,现有无线通信设备很难达到要求,要确保信息的准确、及时传达,必须安排若干名灵活性强、反应力好、经验丰富的通信员,通过多种通信方式传递信息,这是灭火成败的一个关键环节。 

  2.4 备足战斗器材,确保器材更换 

  地下建筑物火灾扑救使用器材种类多,数量大,其中必备的有空气呼吸器、防火隔热服、多功能呼救器、荧光导向绳、自救绳、手提探照灯等常用器材。还必须准备破拆工具、排烟机和足够的水带。 

  2.5 准备封堵物资和全淹没灭火剂,以备实施全封闭灭火措施 

  全封闭灭火是扑救地下建筑火灾最有效方法。在运用其他手段均失败的情况下,采取堵塞一切通风部位,以断绝外部空气对流达到窒息灭火的目的。因此,在灭火的同时,应准备好封堵物资,如沙袋、泥土、石棉被等。 

  3 加强模拟训练,提高消防员安全防护能力 

  3.1 提高认识,完善科学练兵的方式方法 

  在火灾扑救的过程中,消防人员自身安全防护有较强的技术性、经验性。这种能力不是通过简单的业务训练所能形成的,它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灭火实战经验的积累;二是具体技术训练的养成。为弥补传统训练与实战相脱节之不足,多开展应用性、适应性、模拟性训练等,逐步缩小训练与实战的距离。 

  3.2 有针对性地开展模拟训练,提高自身防护能力 

  地下建筑火灾往往烟雾浓度大、现场温度高、照明强度弱、战斗纵深长,在这种恶劣条件下灭火战斗,如不具备一定的实战经验和自身防护能力,很难完成灭火战斗任务,因此,依据本地实际情况,经常性地开展针对地下建筑火灾特点的防护性训练是提高战斗人员防护能力的有效手段。 

  3.2.1 利用模拟训练设施,进行防护方法训练 

  有条件的部队,应综合管区地下建筑特点,建设多功能地下模拟训练基地,制定多种类训练操法,经常性组织部队进行单科与多科组合的防护方法训练。训练要在实战气氛下进行,所设计的训练操法都应针对一个或几个方面的防护操作内容。 

  3.2.2 深入现场,进行实地模拟训练 

  在无固定模拟训练设施的情况下,可适时到辖区内各类地下建筑现场进行模拟训练,有的放矢地设计与安排好训练科目,坚持“火怎么着、兵就怎么练”的原则,依据现场实际,进行在灭火进攻中的自身和人员间的防护配合,突出实用训练内容,以提高参战人员实际作战经验及临机处置危险情况的能力。 

  3.3 制作简易训练道具,进行操场训练 

  不具备开展规范模拟与现场训练条件时,可依据地下建筑的特点,将模拟训练移植到操场上,将整体训练变为分解训练。经过一段训练后,再适时开展现场实地训练,进一步巩固操场模拟训练效果,完善人员间配合,提高实战能力。